市場趨勢

區域貿易─亞鄰主要競爭國家已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對台灣石化業之影響分析-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協定(CAFTA)

  • 刊登日期:2013-11-01
  • 資料來源:
  • 作者:台灣綜合研究院

中國與東協的整合最早於2001年11月達成共識,2002年11月正式簽定「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在2010年前完成「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將雙邊貿易關稅調降至零;2004年11月雙方共同簽署「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架構之貨品貿易協定」,明定自2005年7月起推動商品貿易的關稅調降,至2010年1月完成中國與東協六個創始會員國(星、馬、泰、菲、印、汶)全面自由貿易,2015年其他東協四國亦達成零關稅。

而中國與東協雙方關稅減讓的期程依商品受降稅衝擊之敏感程度,區分為「一般商品」、「一般敏感性商品」及「高度敏感性商品」三個層次,以限額限量的方式予以特定商品降稅時程的緩衝。整體而言,中國與東協六個創始會員國須在2012年達成全部一般商品零關稅,與東協其他四國則在2018年達成全部一般商品零關稅;而敏感性商品關稅稅率也都將大幅度調降。亦即,就石化商品而言,除了敏感性商品外,其餘商品都將分別在2012年及2018年對東協六個創始會員國及其他四國降為零關稅。

中國大陸為台灣石化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場(2011年占比高達46%),因此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形成,相對提升東協國家石化商品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競爭優勢,勢必對台灣石化品的出口造成衝擊。欲探討中國對東協關稅調降對台灣石化品出口的影響,本研究先就29、39、40各章商品,觀察台灣與東協及其他亞鄰主要競爭國家在中國大陸市場消長的情形。

首先在29章有機化學品方面,東協主要競爭國家—新加坡、泰國、印尼及馬來西亞在中國大陸進口市場的占比雖然都在5%以下,與台灣及日、韓等主要進口來源有一段差距,但隨著近幾年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關稅減讓生效,使東協各國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占比有明顯提升(2008年→2011年:新加坡2.67%→4.17%、泰國1.98%→3.76%、印尼1.04%→2.42%、馬來西亞1.61%→1.87%);反觀台灣及日本、韓國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占比則有明顯下滑(2008年→2011年:韓國24.09%→20.17%、台灣17.73%→14.72%、日本15.91%→12.68%)。顯示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形成相當程度地對台灣及日、韓等原先大陸有機化學品主要進口國產生排擠效應,台灣有機化學品對大陸的出口明顯受到衝擊。

而在39章塑膠及其製品方面,東協主要競爭國家泰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在中國大陸進口市場的占比同樣偏低,其中僅泰國在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關稅減讓生效的近幾年間,占比有明顯的提升20083.64%→20114.72%),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則呈現微幅下滑;而原先大陸塑膠及製品的主要進口國韓國、日本及台灣,除日本因為塑膠製品品質高較不受影響,占比相對持平之外,韓國及台灣的占比都有明顯下滑。

最後在40章橡膠及其製品方面(圖1.2-6),東協主要競爭國家—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尼為中國大陸主要進口來源,尤其近十年內隨著中國與東協國家貿易漸趨緊密,特別是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關稅減讓,使得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尼在中國大陸橡膠及製品進口市場的占比明顯成長(2008年→2011年:泰國23.35%→29.28%、馬來西亞14.69%→16.50%、印尼9.12%→9.90%);而針對台灣及日、韓方面的進口,只有韓國的占比相對持平,僅微幅下滑,日本及台灣橡膠及製品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占比均大幅衰退,顯示台灣橡膠及製品對大陸的出口在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形成後明顯受到衝擊。

進一步深入探討台灣各主要石化出口商品受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關稅減讓的衝擊,首先觀察台灣石化品出口中國大陸的情況;台灣出口至大陸的主要商品,包含PP、PE、PE、PS、ABS、PVC等五大泛用塑膠及PTA、EG等人纖原料,以HS 6位碼來看,表1-2.5列出各對應商品及其2011年出口大陸之金額,總計達75.11億美元,約占石化品(29、39、40章)出口大陸總值的43%。但其中乙二醇因為被中國大陸列為一般敏感性商品,對東協創始六國的降稅期程安排係於2012年降至20%以下、2018年降至5%以下,目前尚未對東協國家產生降稅的效益,因此不在討論的範圍之內。以下即以其他九項2011年出口大陸金額破億美元的主要石化商品為例,分析台灣與東協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競爭情形,藉以釐清中國對東協關稅調降對台灣石化品出口的影響。

首先在PE部分,韓國為中國大陸最主要的亞鄰進口來源,其中低密度聚乙烯在2011年超越馬來西亞,但高密度聚乙烯方面,韓國雖持續為大陸之亞鄰最大進口來源,但所占比重在近三年來有明顯下滑的趨勢(200828.44%→201120.11%。台灣在中國大陸PE進口市場的占比呈現明顯下滑的趨勢,其他包括日本、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占比亦呈現下滑的趨勢;東協主要競爭國家中,僅泰國呈現明顯成長的趨勢2009→2011年,低密度聚乙烯0.68%→3.99%、高密度聚乙烯6.22%→8.59%),隨著國內石化產業的發展,再挾帶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關稅減讓帶來的優勢,已使泰國逐漸躍升為中國大陸PE主要的進口來源之一。另一個近年來在大陸PE進口市場占比迅速提升的來源為中東國家,尤其是伊朗、沙烏地阿伯及卡達,顯示中東國家亦為台灣石化業出口必須密切關注的競爭對手。

PP部分韓國同樣為中國大陸最主要的亞鄰進口來源,但所占比重在近三年來有明顯下滑的趨勢2008→2011年,聚丙烯33.10%→24.04%、丙烯共聚物48.11%→30.61%。台灣在中國大陸PP進口市場的占比亦呈現明顯下滑的趨勢。在聚丙烯部分,日本及其他東協主要競爭國家占比也都呈現衰退的趨勢;但在丙烯共聚物部分,泰國與新加坡的占比在近幾年內有明顯的提升2008→2011年,泰國0.71%→8.98%、新加坡24.28%→27.61%,馬來西亞也有微幅的成長0.09%→0.93%

而在PSABS方面,由中國大陸進口資料顯示,台灣近年來均穩居進口來源的第一位,且占比呈現成長的趨勢。位居第二的韓國為台灣PSABS出口大陸的主要競爭對手,其他東協主要競爭國家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PSABS出口能力有限,對台灣較不構成威脅



點閱次數
2854
目前評價
4
評價

BACK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