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部通過 首創二氧化碳轉成類固態鋰電池材料研發計畫
- 刊登日期:2024-07-19
-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 葉卉軒 /台北即時報導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19日表示,近日召開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畫113年度第5次決審會議,會中通過東聯化學(1710)、智崴資訊科技、聯策科技、源傑科技…等企業提出的全球首創二氧化碳轉成類固態鋰電池材料四項研發計畫,預期衍生投資逾新台幣5億元、創造產值逾新台幣25億元。
其中,東聯化學「利用二氧化碳合成碳酸酯應用於類固態電解質材料開發計畫」與工研院強勢聯手碳捕捉再利用技術,搶占次世代類固態鋰電池關鍵材料市場。
因應國際減碳趨勢及電動車需求,全球鋰電池市場持續蓬勃發展,預測2030年鋰電池產能將達到2000GWh,其中電解液需求將達286萬噸,高純度電池級電解液和類固態電解質技術成為關鍵。東聯化學敏銳察覺這一趨勢,將捕捉之二氧化碳合成EC(Ethylene Carbonate, 碳酸乙烯酯)、DMC(Dimethyl carbonate, 碳酸二甲酯)等鋰電池電解液,並與工研院共同開發類固態電解質之前瞻技術,除了強化鋰電池壽命及安全性,並且預估達到約12萬噸的減碳效益,預計衍生投資逾新台幣3.8億元。
智崴資訊科技的「5G AIoT亞灣新型觀光應用巡航計畫」,則是整合無人機技術、自動充電換機站、5G即時影像傳輸及城市導覽AR/VR等先進技術,打造可容納20人乘坐的720°環景座艙,此全球首創的應用將利用AI光流優化技術,為遊客提供精準且令人震撼的空中觀光體驗,徹底顛覆傳統觀光模式,提升城市觀光的吸引力與競爭力。
此外,還有聯策科技、誠霸科技、超特國際、立誠光電的「高深寬比玻璃基板先進封裝製程技術與設備開發計畫」,由聯策科技主導開發玻璃基板取代傳統矽基板與有機基板,協同誠霸科技、超特國際及立誠光電,整合材料、製程與設備等技術,透過雷射改質鑽孔、濕式晶種層與電鍍填銅等技術,解決鑽孔緩慢、晶種層沉積無法連續、填銅易產生缺陷等問題,大幅降低製程與設備成本達50%,自主化先進封裝材料與設備。計畫開發期間預計衍生投資新台幣2億元,新增就業機會20人,預期結案三年後累積營收達新台幣25億元。
還有源傑科技的「以矽-有機光調製器為基礎之次世代超高速系統共裝晶片開發計畫」與AI大廠共同開發3.2T高速光連結與系統設計,技術應用於次世代之AI/ML/HPC/IoT應用的關鍵領域,強化技術創新並與國內業界共同建立高度技術自主、高產值且高營收的全新光連結產業。延伸開發之最終產品預期營收逾20億美元、衍生產值40億美元、新增就業機會超過2,500人,將為台灣矽光子光通產業帶來新的動能。
- 點閱次數
- 213
- 目前評價
- 0.0
- 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