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值化要聞

經濟日報社論/ECFA煙消雲散 兩岸波濤洶湧

  • 刊登日期:2024-06-10
  •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社論

中國大陸國務院日前公告,宣布終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下的早期收穫計畫中134項產品關稅減讓。此消息在預期中,因為在今年1月9日,大陸即指出在2023年12月對台灣展開第一波報復,取消ECFA 12項早收石化產品關稅優惠後,由於台灣一直沒有鬆綁對大陸約2,500項產品進口禁令,所以準備擴大取消ECFA關稅優惠。此次趁著賴清德總統「互不隸屬」談話,大陸出手展開第二波報復。

與一般自由貿易協定(FTA)相同,ECFA有終止條款,但必須符合先諮商、諮商不成才可以全面終止的原則。大陸不經諮商,分階段終止ECFA,並一再將終止原因與政治掛鉤,均不符合ECFA規定。另外,台灣也一再強調大陸不應以單方面調查結果,將ECFA做為貿易報復工具,但大陸均置之不理。

當去年大陸展開台灣對大陸進口禁令調查時,當時國內即有建議可以先鬆綁台灣無生產或生產甚少、開放大陸進口幾乎沒有影響的項目,以避免對岸以ECFA報復。但從蔡政府到目前賴政府均堅持不解除對大陸進口禁令,兩岸之間毫無交集。由於雙方在各種議題都寸土不讓,針鋒相對,ECFA已成為兩岸角力的戰場。預估大陸後續還會採取更多制裁行動,兩岸最具指標性的ECFA可能會走向全面終止,也使兩岸關係持續探底。

此次第二波ECFA終止範圍,以傳統產業為主,涵蓋石化、機械、紡織,以及車輛零組件。雖然約只占早收項目的四分之一,卻約占去年台灣對大陸早收出口金額的六成,顯示大陸是針對各產業中主力出口項目進行報復。而第一波針對蔡政府報復的12項石化產品,只占台灣早收出口約13%,顯見中國對賴政府報復力道更強,立場更強硬。而在兩波制裁下,台灣合計已約有四分之三的早收出口失去關稅優惠,加上ECFA其他功能也早已停擺,ECFA幾乎已是名存實亡。

ECFA早收產品主要為傳統產業,台灣去年對大陸ECFA早收產品出口約為158億美元,只占台灣對大陸出口約一成,占台灣總出口比重也不到4%。不但較2022年的205億美元大幅衰退,也大致回到ECFA生效前的規模。所以產生「ECFA效益不高,貿易紅利已消失」的說法;再加上即使ECFA關稅優惠被全面取消,但出口也不會歸零,因而有「取消ECFA 影響不大」的主張。

但是此種說法不切實際,台灣因為欠缺FTA,所以傳統產業出口普遍面臨高關稅,大陸是少數可以享受關稅優惠的市場。近年在全球經貿環境不佳情況下,還能利用ECFA優勢,在大陸維持一定市占率。未來若是優惠不再,對以中小企業為主傳統產業影響很大,實在不應該忽視;更不應倒因為果,曲解低估ECFA的效果。

台灣也需考量ECFA所衍生的外溢影響。由於兩岸均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今年在輪值主席國加拿大召開執委會,攸關是否能成立工作小組,取得後續談判資格。大陸已多次以主權問題反對台灣的申請,在ECFA僵局未解,兩岸關係惡化下,可以預見大陸會全力動員CPTPP成員反對台灣加入。即使CPTPP部分成員認為大陸並未準備好,不具加入的條件,不過大陸對此並未積極反應,反而將重點放在全力杯葛台灣,大陸對阻止台灣入會的投入,甚至超過本身為加入CPTPP的努力,CPTPP成為兩岸交鋒另一戰場。

綜合而言,在賴總統就職後,大陸對賴政府文攻武嚇火力不減,取消ECFA關稅優惠則是大陸首波經濟制裁。未來大陸有可能在ECFA範圍以外,對台灣實施其他經貿限制措施,兩岸經貿衝突及風險均會不斷升高。



點閱次數
176
目前評價
0.0
評價


BACK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