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值化要聞

產業追蹤/跨界研發 材料大變身

  • 刊登日期:2022-07-31
  •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沈欣欣、蔡佩宜

無論是彎腰拾物、抬手活動、邁步行走,人體所有的活動都靠身上大大小小的關節。以膝關節為例,一天a分子聚乳酸甘醇酸(PLGA)或聚左旋乳酸(PLLA)等產品解決了這些問題,但仍因材料的機械強度不足,應用範圍有限。臨床報告亦指出,這類高分子物質在人體內降解之後,水解代謝產生酸,也容易造成周遭的組織發炎,使術後的癒合緩慢,還潛在鬆脫、斷裂的疑慮。

 

經濟部技術處以開發具前瞻性、關鍵性及跨領域的產業技術為己任,著眼於臨床需求與醫材產業發展,在人體骨骼有細微孔隙,提供組織細胞、血管傳輸或儲存養分的發想概念下,支持工研院開發「促進組織整合仿生3D列印技術(BioMS-Ti)」,打造出「仿生中空骨釘」,由於布滿細小孔洞,不但有利骨頭等硬組織長入,也能帶動韌帶肌腱快速融合修復,未來也將導入其自行開發的特殊材料「可降解金屬」,能以適當的速度在人體中降解,被人體吸收,是全世界唯一能修復軟組織的創新醫材。

 

目前已技轉可成生技,並取得醫療器材製造許可,在2021年共同榮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2022年勇奪「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

 

在關節修復上,另一個臨床難題是韌帶。人工肌腱韌帶自1914年開始發展,各種新材料如碳纖維、不同聚酯、聚丙烯、PTFE 與Gore -Tex等材料相繼問世,又相繼下市,主要是因為磨損產生的微粒引發關節炎與關節積水或磨損斷裂。直到採用聚酯類PET原料,在紡纖技術進步之下,大幅減低併發症的產生,但是磨損的問題仍待改善。

 

台灣為全球主要人造纖維供應地,其中聚酯絲位居全球第三大,技術處挾國內化纖產業優勢,導入植入式醫材產業鏈,由工研院開發韌帶修復材料,原有單一材料、單一結構設計、單一製程難以解決臨床問題。並以複合材料,輔以結構設計,加上製程設計,突破加工製程瓶頸,解決生物力學人體需求,藉由關鍵技術研發,使化纖編紡與複合材料列印技術成為解方,技術研發之外,更整合串聯國內化纖、紡織、醫材廠之上下游產業,同步帶動周邊產業,如:材料、驗證、設備等,引導推動傳統化工、紡織業等,投入高附加價值生醫用原料與加工技術。

 

我國高階醫材仍多仰賴國外進口,尤其組織工程醫療器材技術仍處於發展中階段,僅有少數廠商朝此方向發展。此外,由於生醫產業相關產品更新周期變快,少量多樣客製化再生醫學產品成為主流,因此若輔導廠商建立國內醫療材料分散加工製程技術,不僅能為國內醫材廠商提供所需原料,更能開創世界獨一技術與產品,帶動台灣醫療器材產業高階醫材成功踏入國際市場,提高台灣生醫產業之國際地位。(作者是經濟部技術處高值組織再生材料技術開發計畫主持人、軟硬組織固定醫材之製程與材料開發計畫主持人)



點閱次數
328
目前評價
5
評價


BACK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