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值化要聞

工研院:企業應投資創新減碳技術 打造循環新經濟

  • 刊登日期:2022-05-26
  • 資料來源:聯合報/ 記者馬瑞璿/台北即時報導

淨零碳排是全球重要趨勢,站在「排碳有價」的新時代,與其擔心國際不斷要求企業減碳,工研院副院長兼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主任彭裕民認為,企業應該投資未來創新減碳技術,這樣不僅有創新產品外銷國際,也能減少碳關稅帶來的影響,減少的碳甚至能變成「碳權」賣給別人,打造全新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

本報與工研院今天合辦2022永續論壇「科技減碳,邁向淨零新生活」,邀請工研院副院長兼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主任彭裕民、儒鴻企業副總經理洪瑞廷、永大食品總經理蔡耀輝、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林泉興與談。主持人為聯合報新聞部副內容長王茂臻。

根據統計,全球每年碳排約364億噸,到了2032年,如果碳排放量累積4000億噸,這會讓地球升溫超過1.5°C,如果地球升溫超過1.5°C,這將對全球環境、生物產生不可逆衝擊,這也是為什麼先進國家宣告要在2030年前降低碳排量達4成以上,更有136個國家宣示或規劃淨零。

而對於台灣企業來說,最擔心的莫過於歐盟提出的「碳邊境稅」政策,要求製造過程中碳排量高的產品,必須支付高昂的碳邊境稅,以確保一個產品從生產到銷售都能做到「降低碳排」的目標。

歐盟提出的碳邊境稅預計2023年1月1日正式上路,石化、鋼鐵、紡織、水泥、造紙、電子都是首先會受到影響的企業;也因此,這讓台灣多數企業嚴陣以待,不僅內部開始積極關注碳費定價,也關注國際各式碳排新政策。

台灣企業在關注碳邊際稅的時候,不少企業積極開發創新技術,不但創造一個全新的生態循環,更大幅降低二氧化碳。

彭裕民說,工研院就和中鋼合作,將中鋼燒煤所產生的二氧化碳轉換成甲醇、甲烷,把不要的二氧化碳捕捉起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過去,牡蠣殼不好處理,但是,我們現在跟台糖合作將牡蠣殼裡面的鈣成分提煉出來,廢棄牡蠣殼一公斤收3-5元,但是,牡蠣殼提煉之後,可以做成一公斤15-25元的肥料,做成人類吃的藥品、食品,一公斤更可以達到400-700元。經過科技技術加值之後,廢棄物可以重複循環利用,這個就是科技的創新。」彭裕民也看好循環經濟,對於產業來說,這會是一個龐大的新商機。



點閱次數
181
目前評價
0.0
評價


BACK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