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值化要聞

淨零永續 催動價值鏈重組

  • 刊登日期:2022-04-17
  •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 工業技術與資訊

疫情與極端氣候成為各國政府亟欲克服的挑戰,也是人類面臨的重大考驗。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蘇孟宗指出,目前已有130多個國家相繼宣示2050年將達到淨零碳排目標,未來30年全球將形成與其相關的新生態鏈、新商業模式和新佈局的機會。 「台灣不可能置身事外,必須成為友好國家的關鍵夥伴,未來國際鏈結的需求勢必會更加重要」。

淨零永續議題持續延燒,引發全球價值鏈的重組。不只是電力跟製造生產議題,最終是轉型跟商業模式的改變。蘇孟宗指出,要打造淨零生態鏈,可從四個方向切入,一是新的電力供應,結合再生能源和儲能設備,逐步開創減碳商機;二是新的生產策略,發展先進材料和先進製程,符合全球永續指標;三是新的轉型哲學,透過「數位」和「綠色」,同步啟動企業雙轉型;四是新的商業模式,打造再生供應鏈,邁向循環新經濟。

氣候變遷加劇,再生能源被視為低碳解方,但再生能源間歇性特質,還需搭配儲能技術方能穩定供電。工研院IEK Consulting分析,2022年再生能源與儲能裝置量將呈現高成長後的緩步向上,而低碳燃料如氫能都是未來可留意的重點。

工研院產科所經理王孟傑指出,2021年是反彈的一年,疫情後經濟活動復甦,太陽光電成長力道明顯,風電因中國大陸、美國搶裝潮已過而微降,儲能因新增裝置達歷史新高,呈翻倍成長,且平均充放時間已增至2.4小時。

「國際淨零碳排壓力升高,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為階段性要角,並非最終選項,仍要多方佈局新形態能源」同為地小人稠的國家,日、韓與新加坡都在尋找更具產出效益之能源,尤其是氫能,「過去各國爭奪天然氣,未來氫氣可能更為熱門」。

在儲能方面,當前定置型儲能是以鋰電池為主流技術,但各國已開始關注長儲能技術。根據長時儲能協會預估,長時間儲能到2040年將帶動1.5兆至3兆美元的投資,是2020年再生能源總投資的五倍以上,潛在需求可觀。

儲能市場需求擴大,吸引更多廠商投入,未來儲能產業競爭將愈來愈激烈,整合併購會持續發生。建議系統整合商面對上下游壓力,需要建立生態夥伴關係,對上游穩固供應鏈關係,提升產品成本競爭力,對下則透過軟硬整合,功能加值強化服務,帶動價值鏈效益,以因應市場挑戰。

以石化業來說,在國際淨零碳排趨勢下,台灣石化產業發展對經濟影響甚鉅。工研院產科所經理范振誠提出三大趨勢:首先,各國經濟復甦,石化產品需求提升;其次是發展低碳永續材料成為業界目標;而在國際品牌廠商要求下,也促使廠商加速開發塑膠化學回收技術。

受到疫苗普及、宅經濟興起、各國推出經濟振興方案等影響,石化產品消耗量將逐年增加。如個人防護裝備口罩、手套、防護衣等多以塑膠製造,且為一次性用品;民眾外帶飲食的比例增加及線上購物頻繁,也推升包裝材料的需求。此外,宅經濟推升電子產品熱賣,其外殼、零組件多以塑膠製成。英國研調機構IHS Markit預估,全球塑膠使用量將持續成長,2050年上看7億公噸。

淨零碳排趨勢則促使國際品牌大廠積極減碳,包括食品飲料、日用品、汽車等產品,廠商都宣示採用回收或再生材料的時程。再生材料將成未來主流,這也促使石化業者投入循環經濟,加速研發再生原料、導入熱裂解技術、賦予廢塑膠新價值等。國際大廠包括德國巴斯夫、荷蘭殼牌、美國艾克森美孚,都與供應鏈夥伴合作,積極佈局相關領域。

各國已將碳定價視為政策減碳工具,導入碳權交易及碳稅等。如歐盟的ETS碳交易制度已針對部分石化產品進行管制;2023年試行的歐盟碳邊境稅,初期雖未納入石化產品,但長期可能逐步適用。台灣石化業外銷比重高達40%,有三成銷往歐盟、美國、日本,各國減碳政策對石化業者的衝擊已可預見。

工研院本月15日舉辦ITRI NET ZERO DAY「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論壇暨特展,邀請政府擘劃淨零路徑及政策方向,匯聚國內外專家智慧,分享碳管理服務平台,探討綠色能源與能源效率提升,帶領產業從製造低碳化邁向低碳製造之道,以及如何運用環境碳捕獲CCUS協助產業邁向淨零最後一哩路。展出涵蓋能源供給、需求使用、低碳製造、永續環境四大面向技術;並推出產業淨零轉型服務團、鏈結國際淨零趨勢、淨零專利服務、培育綠領人才等創新服務,全面網羅產業邁向淨零的必備關鍵。



點閱次數
205
目前評價
0.0
評價


BACK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