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值化要聞

工研院海廢再生處理技術 讓海洋垃圾變成循環經濟原料

  • 刊登日期:2020-11-12
  • 資料來源:聯合報 / 記者巫鴻瑋/新竹即時報導

台灣在過去20年間寶特瓶回收率已是世界標竿,但在保麗龍廢棄物上卻還有待進步,尤其台灣四周環海遍布港口,承裝完漁獲的保麗龍箱可能在未妥善回收下,流入海洋成為垃圾;工研院即回收這些海洋廢棄物,透過工業技術再製成工業原料,成為新的商機。

工研院使用海廢保麗龍再生處理技術,將回收海廢塑料經過高效減容、純化、配方改質後增加材料剛性與韌性,成功開發出環保高耐衝擊的聚苯乙烯複材,可製成如3C、電子產品外殼或工業應用。

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指出,使用後遭棄置的各式塑膠物品許多都流入了海洋,因此如何減量、回收及再利用以解決塑膠廢棄物是當務之急,台灣在過去20年間,實施許多領先全球的環保措施,資源回收率為全球第3,寶特瓶回收率95%,如果能將這樣的效果導入循環經濟,就有1兆美元的潛在商機。

工研院循環經濟技術的研發,包括海廢保麗龍、廢棄漁網研析循環再應用技術,而且同時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運用AI人工智慧精準掌握海洋廢棄物分布,在全台灣海岸邊121個測站進行數據分析,協助淨灘與測站的人力調配。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長蘇孟宗就表示,環境永續、降低海廢對於環境的汙染已是全球性目標,然而並非單一企業或單一領域可以完成,因此需要靠不同領域、技術、產業、以及國家的合作,才能發揮最大綜效。



點閱次數
717
目前評價
0.0
評價


BACK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