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天空很石化。小小的城市國家新加坡,卻可以發展高耗能、耗水的石化。我們可以向新加坡學什麼?
新加坡也耗費十多年,陸續將七個小島填海造陸,連成一座面積三千二百公頃的裕廊島,是原有土地的三倍大,造陸面積和六輕的二千二百公頃相當。迄今,裕廊島吸引的企業投資金額超過七千億台幣,則大過六輕的五千七百億。
荷槍實彈的檢查崗哨,把非員工的來客阻擋在外,裕廊島的安檢之嚴格,就像戒備森嚴的軍事重地,不像一般工業區。八線道寬的道路,兩旁種滿高大綠樹,空氣中飄著微微刺鼻的化學味道,還好大部份的時間,是吹向馬來西亞。
劍橋大學經濟系教授張夏準在著作《富國的糖衣》指出,新加坡通常被認為是因金融中心和貿易港而成功的城市國家,事實上是高度工業化的國家,人均製造產量比南韓多出三五%,比美國多一八%。
其中,能源與石化工業佔製造業總產值的比重,幾乎全球最高,達三八%。
不產油的新加坡
裕廊島上有九十五家國際型企業投資,包括殼牌(Shell)、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杜邦(Dupont)、巴斯夫(Basf)、住友及三井化學等石化巨頭。今年新加坡的乙烯產能將達到三八○萬噸,追上台灣。
條件一 地理位置
處於中東原油產地和東亞石油消費區之間,估計每天有約一千一百萬桶石油透過麻六甲海峽和新加坡海峽運到其他地方,新加坡利用其海上石油通道樞紐的特殊位置,成為世界三大石油貿易中心之一,也是亞洲石油產品定價中心。
因此,新加坡利用其獨特地位,向上游發展,將原本經由新加坡再轉出口的原油留在國內加工,製成汽、柴、煤、航空用燃油,及更下游的石化產品出口,增加加工層次,提升附加價值。
條件二 FTA
而促使新加坡石化產業能大幅成長的關鍵,則是和大陸的FTA(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到優於其他東協及台灣ECFA的條件。
新加坡的乙烯產能,在過去十年幾乎沒有成長,但在二○○八年和大陸簽署FTA後,產能規劃變得積極,去年即有殼牌八十萬噸的產能開出。有了大幅增加的上游原料,新加坡吸引更多廠商投入生產關稅降至零的產品。加上可讓外商獨資經營的條件,對於著眼於大陸市場的國際大廠,有極大的吸引力。
條件三 環境容量
不以環境補貼經濟,新加坡以對環境相對友善的方式發展石化。新加坡高達八五%的電力來自天然氣發電,空氣品質及二氧化碳排放遠優於以燃煤為電力來源的台灣。「台灣要發展石化,要跟新加坡學,先把空氣改善到像新加坡」。
水,是發展石化的另一大挑戰。缺水的新加坡,卻有四種水源,天然雨水、買水、海水淡化及新水(回收再製水)。供給石化業的水,不動用珍貴的雨水。
條件四 研發及人才
石化不只是資本密集度高,也是技術密集度高的產業。
為了提供設廠企業足夠人才,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在裕廊島設有化學加工科技中心(CPTC),這是全球唯一有真實石化加工廠的人力資源培訓中心。島上更有類似台灣工研院的新加坡化學工程研究院(ICES),擁有一座工廠及二十八個實驗室,深化研發實力。
產業關聯度極高的石化產業,是台灣政府心目中經濟成長的主要來源。包括環境以及朝具有研發深度及附加價值的精緻、特用化學品發展。或許,新加坡條件是很好的思考方向。 |